新生儿吐血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咽下综合征、新生儿出血症、消化道畸形、感染等,明确这些原因有助于家长和医生及时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咽下综合征: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咽下了被母血污染的羊水、产道分泌物等。这些物质刺激新生儿的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起吐血。一般多在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或鲜红色。一般情况下,可暂禁食,给予洗胃等处理后,症状多能缓解。
2、新生儿出血症:由于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容易出现出血现象,可表现为吐血、便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多发生在生后2-5天。建议及时补充维生素K,出血严重者可能需要输血等治疗。
3、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食管闭锁、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消化道畸形,可导致新生儿出现吐血症状。这些畸形可能影响消化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血液从破损处流出。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矫正畸形。
4、感染: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导致吐血。感染可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破坏胃肠道的屏障功能。建议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当发现新生儿吐血时,应保持冷静,立即让宝宝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及时带宝宝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吐血的情况,包括吐血的时间、颜色、量以及宝宝的其他症状。在医生明确诊断前,不要擅自给宝宝喂食或喂药。对于患有咽下综合征的宝宝,洗胃后要密切观察其呕吐情况,防止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