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电吸盘(ESC)概述
静电吸盘(Electrostatic Chuck,ESC)是一种利用静电力吸附晶圆(wafer)于基座上的夹持装置,广泛应用于等离子蚀刻(Etch)、离子注入(Implant)等真空环境下的晶圆制程工艺中。
其核心优点在于:
无需物理夹持,避免机械应力;
保持晶圆表面完整性;
支持晶圆温控与高真空环境。
二、静电吸盘的工作原理
1. 基本原理
静电吸盘的基本结构可以类比为一个电容器:
ESC 本体包含一个或多个金属电极;
电极外覆一层绝缘介质;
晶圆作为另一极被置于介质表面;
当对电极加电压时,形成电场,引起晶圆背面感应相反电荷 → 静电吸附力将晶圆固定。
此力称为 库伦力(Coulomb Force),只要维持电压,即可保持吸附。
ESC结构如下:
2. 吸附力计算公式(简化)
其中:
εvarepsilon:绝缘层的介电常数(与材料有关);
VV:加在电极上的电压;
dd:绝缘层厚度;
AA:有效吸附面积。
三、ESC 的类型
1. 单极型(Unipolar Type)
仅一个电极接电压,晶圆通过 plasma 或其它方式带电后形成对极;
结构简单,但需等离子体环境辅助;
常用于蚀刻等工艺。
特点:
Chucking force 强;
易受工艺条件影响。
2. 双极型(Bipolar Type)
两个电极分别接正负电压,晶圆不依赖等离子体也可被吸附;
更适合非等离子环境下的晶圆处理。
特点:
控制更精细;
吸附力为同电压条件下单极型的 1/4(理论值);
更安全可靠。
四、ESC 材料与结构类型
1. 库伦型(Coulomb Type)
绝缘体电极结构;
需要较高电压(3000~4000V)产生足够吸附力;
结构简单,响应快。
2. Johnson-Rahbek 型(JR Type)
采用掺杂半导体材料(如 doped AlN)制成;
具一定导电性,表面电荷密集,电极之间距离小;
吸附力大,所需电压低(500~800V);
适合高温、长时间吸附。
五、ESC 的功能拓展
除了吸附晶圆,现代 ESC 通常具备:
背面氦气冷却系统:保持晶圆温度均匀;
温控电极:提高热传导;
微结构图案化表面:优化吸附均匀性与释放颗粒控制;
表面涂层技术:如 PECVD、PVD、聚合物涂层等,优化热、电性能。
六、ESC 与工艺互动关系
等离子体自偏压与 ESC 的电压关系
为何不能在 ESC 下部直接施加负电压以增强 plasma self-bias?
ESC 与晶圆之间电容电阻模型决定了大部分 DC 电压都集中在 ESC-wafer 间;
Plasma sheath 并不受此 DC 控制,不能形成有效自偏压;
附加 DC 反而可能影响吸附稳定性,造成晶圆移位。
解决办法:
引入低频 RF bias(例如 400kHz~2MHz),有效提升离子能量;
RF bias 主要作用于 plasma sheath,真正改变 self-bias 行为。
七、性能参数实例分析
假设:
12英寸晶圆,直径 300mm;
背面 He 压力 20Torr(约 2660 Pa);
ESC 有效吸附面积 A ≈ π*(0.15)^2 ≈ 0.07 m²;
则晶圆承受压力为:
要达到可靠吸附力,ESC 所需的电压与结构必须能承载此量级的吸力。
八、ESC 的设计优化方向
为提升 chucking force 与工艺匹配性,需重点考虑:
材料选择:
高介电常数(如 Al₂O₃);
热传导性好;
表面抗腐蚀、抗磨损。
结构设计:
最小化绝缘厚度(需权衡击穿电压);
增大有效接触面积;
表面微结构与凹槽优化。
电源控制:
精准 DC / RF 控制;
快速充放电设计,利于 chuck/dechuck;
监控 leakage current,防止 wafer 损伤。
结语。静电吸盘是现代半导体微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精度装置。它通过电介质、电极结构与工艺控制的深度整合,实现对晶圆的无损固定与高效热控制。理解其电学、热学与材料交互原理,是设计与调试微纳设备的关键基础。
欢迎加入行业交流群,备注岗位+公司,请联系老虎说芯